近年来,职工群体参与创新创造的热情愈加高涨,各类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然而莆田股票配资,仍有不少创新成果被困于企业内部,面临着数量虽多转化率却不高的尴尬局面。推动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。 聚焦需求、贴近实际、形式灵活是职工创新的突出特点。企业员工在岗位实践中,结合自身经验技能,通过技术革新、流程优化、工艺改进等途径,形成大量创新成果。2024年,在全国总工会发起的“四技五小两比”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中,各行各业职工群众共提出优质合理化建议823万件,实现突破性技术革新60.8万项、发明创造32.6万项。这些成果覆盖机械制造、电子材料、航天技术、能源管理、软件应用等多个领域,或有助于解决生产痛点、提高生产效率,或能降低生产成本、提升产品质量,都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益增长,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。 不过,职工创新成果在推广应用中还面临诸多难题。有的成果基于特定岗位,设计缺乏通用性,难以应用于其他生产场景;有的成果依赖个人经验,尚未形成标准化操作方案,难以在行业内推广;有的因企业更热衷颠覆性前瞻创新,对职工查漏补缺式的小微创新重视程度不足,导致推广积极性不高;有的因知识产权归属模糊,影响了创新成果的授权和交易……种种因素使得大量技术成果处于闲置状态,甚至止步于车间班组。这不仅挫伤了职工的创新热情,而且阻碍了优秀成果在更大范围里释放价值,既不利于企业创新生态的构建,也不利于行业的技术进步和长远发展。 推动职工创新成果走出车间,一方面,要搭建企业互认、社会公认、职工信任的成果转化平台,解决供需对接不畅问题。通过同行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共享平台,汇集企业需求,为创新成果提供展示交流的舞台,有助于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匹配。另一方面,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,健全成果转化孵化机制。例如,选取有技术含量、有市场价值的潜在技术成果,通过与外部孵化器合作,将其转化为市场化产品,推动创新成果普及应用,实现规模效益。 职工创新成果展示了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,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。只有让优秀成果走出车间,在更广阔的天地发挥更大作用莆田股票配资,才能更好激励劳动者的创造热情。期待更多职工创新成果“知产”变资产、“专利”变“红利”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康琼艳)/阅读下一篇/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|